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聚似一团火,散为满天星——基础医学院师生抗疫实录(三)
时间:2022-12-29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于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于课堂外言传身教,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使命。学校疫情发生以来,情况逐渐好转,学生安全返家,在一切顺利的背后,有着基础医学院教师的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疫情当前,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学院骨干,都积极作为,为学生、为学院、为学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聚似一团火

在校内,学院先后共有四批志愿者入校服务,共计30人次,最长服务时间23天。从最开始的昼夜不停、随时待命,到后来的身兼数职、能文能武,是我们的教师冲锋在前。

他们是联络员。第一批志愿者入校后,分为两支队伍。由聂伟老师带领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由黄海霞老师带领教师队伍参与学校服务。通知传达、流调排查、问诊送药,送餐送水、组织核酸、打包资料,在最慌乱的时刻,志愿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学生情绪,梳理了应对流程,为后期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是引导员。23日起,学校安排班车送学生返乡,分为东线、西线及机场线。志愿者每天在6点40、9点40、12点40和15点40四个时间点之前准时到达出,天还没有亮就去守候,一趟趟往返于办公室与校门口,协助学生顺利出校。

他们是大白。由曾翔俊老师带队的核酸检测队伍从今年9月起,每周日利用个人时间,入校为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持续五周。11月16日,曾翔俊老师第一批入校志愿服务,18天来坚守在核酸检测的第一线,既承担采样工作,又进行核酸检测的培训工作。除曾老师外,张须龙、孙婷怡等老师同样在志愿服务中尽心尽力,或担任核酸登记员,或担任核酸采样员,积极配合学校的核酸安排,从未错过一天。

他们是小信鸽。12月4日起,根据校内疫情情况变化,学生进行核酸自采,需要志愿者将核酸检测试剂送到宿舍楼,待检测完成后取回,校医院老师亲切地称大家为小信鸽。寒风中端着试剂盒的手冻得没有知觉的,是他们;为了避免环境污染不再回到室内,穿着隔离服站在室外等候1小时的,也是他们。薛洁、孙婷怡和刘晓卉老师承担了此项工作,在学校8个楼宇间穿梭。

他们是安全员。四批志愿者先后到科研南北楼、二教楼检查安全,共计13个楼层,近100间实验室,包括检查危化品柜和实验操作台各类试剂耗材存放安全;实验室水、电、门窗的关闭情况;气瓶、液氮等存放状态;各种仪器设备、低温冰箱的运转情况以及批量处理实验室暂存的小鼠、大鼠等实验动物。值得一提的是,11月29日,王美丽老师一人驻守科研楼,负责了20间实验室的门窗检查。12月10日,在王炜老师的带领下,景朋、刘晓卉、薛洁、李圣男、王金辉老师先后两天对科研南北楼进行安全检查,历时共计12个小时。第四批志愿者入校后,聂伟、张须龙、贾智惠、刘磊、孙婷怡五位老师先后2次检查科研南北楼的安全。其中聂伟、王金辉、孙婷怡老师都已是二次入校服务。

他们是搬运工。尽管入校的志愿者多为女生,但换液氮这样的力气活也不在话下。志愿者先后两次进行实验室液氮补充,疫情原因液氮罐只能放到北楼的门口,之后再按照要求放回南楼、北楼的相应实验室,取空罐、放满罐、倒液氮,20L、30L、35L、40L、50L、60L各种类型,志愿者们共计完成100余次搬运。

他们是巡查员。12月9日晚9点,形态楼外排水柱大量漏水,四位志愿者立即出发查看,逐个排查二楼办公室,寻找出水点。之后在景朋老师及两位水暖师傅的帮助下,顺利找到出水原因,避免了因漏水造成的冻裂。12月21日,二教楼11层暖气水管冻裂,需要基础医学院配合维修,同样是我们的志愿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协助维修。

他们是摆渡人。因校园临时封控,形态楼有两位大体老师未能及时安放,正常情况下,大体老师需要由三位男教师才能搬动,而此时学院只有一位男教师。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三位女教师志愿者主动尝试,四人顺利将两位大体老师妥善安置,得到了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老师的赞誉“有胆量,有担当”。

散为满天星

在校外,学院拥有三队志愿者,他们是入校备选人员29人,关心学生志愿者80人,送站志愿者55人,每当有需求号召时,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关心学生志愿者共计慰问530人次,送站志愿者共计服务114次,惠及210名学生。不仅如此,当北京市120急救热线和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时,同样有60余名志愿者出征,保驾护航。

一片冰心在玉壶。为及时有效控制疫情,学校部署将246名高风险人员转运至健康驿站。他们是未来医生的后备军,但也是20岁左右的孩子,初到健康驿站难免不安。基础医学院想在前面,迅速组建关心学生志愿者群,一对一慰问学生身体状况、居住条件、特殊需求等。学生身体不适,志愿者联系工作人员送药;学生考试没有电脑,志愿者多方协调配备;学生情绪低落,志愿者一日三次暖心安慰。他们是学生也是孩子,他们是老师也是家长,一条微信,一个电话,带去的是鼓励、是支持,是走出困境的力量。

俯首甘为孺子牛。送站志愿者负责校车无法覆盖的火车班次、飞机航班较早或较晚的学生,这是对他们精力、体力、车技、协调能力的多重考验。学生航班6点起飞,这意味着志愿者至少要4点甚至更早起床;火车凌晨发车,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志愿者晚上11点去接送。有时,志愿者先后从学校送学生去首都机场、大兴机场,一天需要开车近200公里;有时,志愿者一天会把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北京朝阳站全走一遍。送站前期,许多小区因疫情临时封控,志愿者老师为了不影响送站,在酒店住宿。11月25日,高速大雾能见度不足10米,在这样的情况下,21位志愿者送站的40位学生均准时到达出发点。每一次的任务发布,所有老师都积极争取,出人、出车、出力,自觉减少外出频率,避免因风险点时空交集而影响送站计划。很多老师因为有课无法去送站时都表达了遗憾和对送站志愿者的敬意!

化作春泥更护花。12月16日,在北京急救电话激增的情况下,学校迅速集结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志愿者队伍,学院病理学学系刘瑜、杨慧两位老师鼎力相助,带领学院28名学生一同助力“生命热线”的畅通。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刘瑜老师总是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了能够把工作做好,刘老师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学习、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团队成员在互相交流,一步步逐渐熟悉工作流程,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清晰的工作思路。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业务能力,是刘瑜老师的真实写照。在招募志愿者的会还没开完的时候,杨慧老师就报了名。杨老师是学系里最早感染、最早康复的老师,她说“自己转阴以后就有免疫力了,家人也都转阴,没有后顾之忧,觉得自己正合适。这份工作关乎生命,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去帮助求助的患者及家属,是作为首医人的一份责任,我们有信心接好这重要的一棒!”。杨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疫情高峰期,她为大众的急难愁盼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生命让道,与时间赛跑,用一片赤诚给更多人带去一丝暖意。

12月24日是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的日子,为了确保研考顺利进行,学院60余名教师参与到考试服务中。在感染高峰的背景下,无论是尚未感染的教师还是刚刚康复的教师,都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在学校最需要的时候无畏担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任务。

无论是火炬还是满天星,带给世间的都是温暖与光芒。正是基础医学院每一位志愿者教师的萤萤之光,照亮了无边的旷野。在此,衷心感谢每一位志愿者教师的无私付出,因为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才让这个冬天不那么寒冷。“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寒冬将逝,春日可期,待到明年二三月,与君相见首医园。

回到顶部